吃馒头嚼泡菜只为帮助贫困生
“八路”遗孀临终捐款10万元
79岁的盛素钦感动株洲,“儿女”的花圈摆满灵堂
79载一旅程。2008年7月31日,无儿无女的老兵遗孀盛素钦老人走到了生命旅程的终点。两天之后的追悼会上,自发前来悼念她的人们挤满了株洲殡仪馆里最大的灵堂——“福寿堂”。大家肃然起敬,又扼腕叹息。
如果不是她的临终一 “豪捐”、将自己和老伴生前的所有10万余元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扶贫助学,人们可能更多地只会叹惋她多舛清苦命运中的悲剧色彩。
与英雄相守,一辈子未做 “真女人”
1953年初的一天,湖南长沙的一个小戏台上,一名窈窕女子吸引了台下一名 “黄军装”的火辣目光。
这女子正是22岁的盛素钦,老家湖南望城县,出身 “小土地出租户”,念过初中。“黄军装”便是30岁的杨居山,一名原籍河北的南下干部,高大英俊,只是看起来腿脚有点不灵便。
不久后,经过组织介绍,两名年轻人相识相恋。盛素钦后来称,这段时光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。
杨居山是一名1943年参加革命的 “老八路”,后来又亲历辽沈、平津、锦州战役,曾三次荣立二等功,他的腿脚不灵便就是在锦州战役中负伤所致。
怀着对英雄的仰慕,对组织的忠诚,情窦初开的盛素钦欣然接受了对方。
那一年,杨居山调到株洲市木材公司,盛素钦同往,年底两人结婚。
可是,洞房花烛夜,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盛素钦面前 “摊牌”,让她如闻惊天霹雳。原来,杨居山因战斗受伤不仅仅导致腿残,更严重伤及下身,以至丧失功能、终生无育。
但是,一阵痛苦彷徨之后,她最终坚强地面对了这个现实,直至终老。
只是心底的落寞总是抹之不去。以至于到了晚年,她还常在好友蒋玉贤面前感叹,“妹妹啊,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,就是没有做成过 ‘真正的女人’哪”。
“同为女人,这话听着最让我难受,也让我更加打心底敬重她!”蒋玉贤对记者说。
而今年8月1日,江山置业有限公司喻先生在整理盛素钦遗物时,也不意发现了她的一句题字:愧非红颜,何以薄命。“或许这就是埋在她心底多年的一声哀叹吧!”喻先生说。
下放26年,为残疾丈夫撑起一片天
可是那时候,命运的不公还仅仅是个开始。婚后不到半年,1954年5月,杨居山遭人诬陷为 “伙同盗窃”,被开除公职遣回河北老家。
但盛素钦始终坚信丈夫是清白的,她没有借机和“有罪”的丈夫 “划清界线”,而是默默的收拾东西,伴夫还乡。
这一去,竟是26年。
穷苦的河北玉田县的农村生活,对于初来乍到、从未干过农活的南方姑娘盛素钦,其艰辛难熬难以言喻。偏偏杨居山已是个“二级甲等残废”,左下肢行动不便,弯腰都成问题,别说下地干重活。
迫于生计,弱女子盛素钦坚强地担负起家中的主梁,不仅要多干家务,还得起早摸黑下地干农活。一个人赚的工分不够,她又利用自己的缝纫手艺帮人做衣服换工分。
后来在好友面前回想起这段生活时,盛素钦总会禁不住摇头啧叹,“这个苦啊,吃红薯,吃芦根,冬天的时候,还要刨开冰把洼地里的芦苇割上来编芦席”。
在家乡,“遣送回家”的杨居山成了被改造对象,人们唯恐避之不及,连亲邻都是如此。加之自己生理上的缺陷,杨居山心理变得异常复杂,唯有对妻子疼爱有加。他不无愧疚地劝说妻子,“离开我吧,我不会怪你”。但盛素钦没有这样做,她始终如一地守护在丈夫身边。
后人可能很难说清是什么让盛素钦如此坚毅。但透过后来盛素钦和好友蒋玉贤的一段对话,或许能够发现点什么——
“你当年怎么就不走那一步 (指离开杨居山)呢?” 蒋说。 “你大哥 (指杨居山)对我是太好了,我不能这样做!我要是离开了,他还怎么活!”盛答。 “没什么不能的,只要你愿意。” “她对革命有功啊。我不能,我也不愿意!”……
晚年最为节俭,19年仍穿故夫遗衣
漫长的下放生涯终于在26年后止步。1979年,杨居山被平反。次年,夫妇俩得以重返株洲定居。只是这年,盛素钦已51岁,杨居山则年近花甲。
生活总算复归了应有的平静,收养孩子的想法再次浮现。但迫于年岁渐高,这个念头最终打消。
老邻里们都说老杨夫妇是好人,对谁家的小孩子也都疼爱。大家也都很敬重二老,把他们当亲人看待。——在盛素钦老人的追悼会上,落款或 “儿”或 “女”的花圈竟排满了灵堂的两厢墙壁。
然而,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总是流逝太快。1990年,杨居山因战伤并发症先逝。盛素钦悲痛不已。她发现,原来风雨相伴几十年,俩人早已谁也离不开谁。
老杨走后,一直没有工作的盛素钦生活也困窘多了,每月领取100多元生活补贴,直到近两年才增至每月300元。这么点收入,她从来舍不得多花一分,只有省吃俭用。
这省俭可是非同一般。在老人不足50平米的两居室里,家具基本上是早年单位上配给的。客厅里,两把“当家”的竹扶椅是上世纪80年代邻居家扔了不要的,20多年了,都快老成了紫檀色,居然还没坏。
邻居们没看到她添过什么新衣。一件白衬衫、一条黄棉布裤,都是丈夫生前穿过了的,10多年了,她还舍不得扔,洗净改小了自己穿着。就连她去世时穿的那条裤子,也还是好友穿剩了丢给她的。
吃的菜基本上是小菜和泡菜、腌菜,偶尔买回两元钱肉,要吃上几餐。曾经在北方呆久了,有时两个馒头也能凑合上一天。有次,邻居送她一小碗炖鸡汤,第二天去看时,发现竟还剩一半。
幸运的是,素有尊老风尚的江山置业有限公司 (原木材公司,杨居山生前所在单位)这些年的特别关照,也正好让她省去了好多开支,诸如水电费、房租、医疗费等。公司还为她添置了洗衣机,电饭锅,在她患病、住院期间还专门请人照顾她。每逢过年过节,公司领导也必登门慰问。
盛素钦对此感激不尽,总觉得自己 “占公家的便宜太多了”。所以她生病了尽量不住院,担心“住一次院动不动就花一两千元,太可惜”。看她身体每况愈下,公司要为她请保姆,她也拗着不肯。
但这位“小心眼”老人也有大方的时候:乞讨的来了她总要给点钱打发,看到街头流浪的,她还经常端饭送菜;今年抗冰救灾时她捐款300元,汶川地震她又捐500元……
临终倾囊而捐,唯恐钱数不够多
今年7月10日,盛素钦老人又一次病倒了。江山置业有限公司离退办的柏主任和邻里们好不容易才将她“劝”进医院。让陪行人员惊讶的是,临去医院,她还执意要把家里吃剩的4个半馒头带上,她说这样可以 “省些饭钱”。
也许是有所预感,到医院后她竟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:“丈夫逝世的时候,我就多花钱要了一个合葬墓,把自己的名字也早刻上了墓碑。我过世之后,一把火烧了就可以,100张纸钱我也已经准备好了。床单被褥也全部洗干净了,帮我捐到农村去……”
7月17日,老人的病情恶化。她让人把离退办的柏主任叫过来,用手指着自己躺着的身下,喘着粗气,断断续续地说:“杨伯伯和我有一个共同的心愿,就是想捐10万元钱帮助贫困的学生。现在看来办不到了,可能只有8万多元……”
一席话把现场所有的人都听呆了。大家从老人病榻铺盖下找出一个白色布袋,打开,里面竟有10几个存折,还有几百元现金。
一名医生强忍住泪水,掏出手机将各存折的余额累加起来,结果发现存款总额有10万多元。他哽咽着将这个数目告诉老人。老人欣慰地笑了。
7月31日下午2点48分,盛素钦老人终因心衰竭医治无效辞世。
两天后的追悼会上,总额为105563元的助学捐赠仪式一并举行。来自芦淞区的10名贫困学生代表依次将鲜花送到灵前,举手行礼。老人遗像前,摆着半瓶她生前还没吃完的泡菜。
(转载《株洲晚报》有删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