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挖掘机在堰塞湖周边清理淤泥
记者在灾区安置点临时住宿了一晚后,昨日,舟曲县志愿者小分队李队长也专程带着记者与爱心小分队队员,走访了城关镇部分受灾较严重的地区。
未有新灾情出现
前晚,记者与爱心小分队成员在舟曲县三中灾民安置点留宿。据了解,三中校园共搭建了60余顶帐篷,安置了1300余人。校舍内的教室也被利用起来,安置灾区和其他抗洪救灾人员。
深夜,天空开始下起雨来,在帐篷内便能够听到滴答的雨声。记者起身走出帐篷,发现只是小雨。在小雨中,当地安置灾民并不紧张,只有极少数人把头探出帐篷来看看。“这里地势很高的,不会有问题的。”一位当地灾民表示,部队的官兵说,一有紧急情况,就会及时通知他们,而且现在情况也好多了。
昨日早晨6时许,雨水已经停止。帐篷外的志愿者们已经起床,准备起了新一天的工作。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,尽管夜间有些降雨,但并未造成新的灾情。
仍在抢挖堰塞湖
上午9时许,在志愿者小分队李队长的带领下,记者乘坐冲锋舟赶到了白龙江发生堰塞湖的地段。由于淤泥严重堵塞白龙江,在这里已经看不出河道与人行道。几十台挖掘机正在忙碌地工作,将江边的淤泥一点点向外清理。但从现场看,工作量仍然十分巨大。
据介绍,武警水电部队共投入97台大型施工机械,其中58台大型挖掘机沿白龙江左岸的五个关键部位沿线排开,在多个工作面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挖掘。并采用路基箱、沙砾石编织袋及铅丝笼、修筑丁坝等多种措施在泥石流堆积体上开辟施工作业平台,抓紧实施清淤疏通作业,目前,三眼峪以下河段泄流河道已基本形成。
居民还在“抢救”遗留物
随后,记者又返回了这次泥石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北街。数小时的小雨,让这里的残留的淤泥更加湿滑和柔软。
在一栋居民楼里,当地民兵正在帮助一位居民搬运冰箱。但走出楼栋的道路已被泥石流冲击破损,并且密布乱石和淤泥,扛起这样一个大家伙很不容易。民兵小胡介绍说,这次自己家里没有受到灾害影响,但他几乎时刻都在抗灾一线。
再向北走,记者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香。在一处突起的“淤泥”上,几位居民正在向淤泥底部挖掘,他们不时会端出一瓶瓶被淤泥包裹的白酒。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告诉记者,这里原来是他家售酒门店的仓库,里面存有数万元的高档白酒。为了尽可能挽回一些损失,他已经请人挖了几天。
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
与汶川地震灾区、玉树地震灾区一样,在舟曲县也能够见到很多志愿者的身影。他们大多来自数千公里外的城市,却克服各种困难把爱心带到这里。
昨日下午5时,记者坐在了舟曲三中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门口准备写稿。此时一名小伙子却急冲冲地冲过来,询问记者的电脑是否能够上网。听说有网络,赶紧向记者借起了电脑,并承诺,只用十分钟。他说,要把拍到的照片和看到的感人事迹都写进自己的博客。
小伙子名叫鑫滦,今年18岁,来自千里外的河北秦皇岛。8月9日他刚刚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,几天后便马不停蹄地往舟曲赶。他告诉记者,这次是一个人过来的,从秦皇岛坐火车到达兰州后,又转乘了四趟市县际客车,花了近四天时间才到达舟曲县。到达县城后,他已经和当地的志愿者协会联系上了,随时等待安排。“准备买一台二手摩托车送给当地志愿者协会或是居民。”他说,救援过程中很需要便捷的运输工具,所以希望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方便。目前他正在物色二手摩托车。
38岁的周再发来自云南,他同样花了四天时间才赶到舟曲县。他将自己定位为“专职志愿者”,因为他不仅参与过汶川、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,每年各地的洪灾也都会参与救援,今年已参加了全国各地三次救援工作。他说,他几乎用光了自己所有的钱,但只要哪里需要帮助,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参加。